我的GTC
珠宝展览馆科普文章科研技术珠宝标准新国标抢先看科普活动科普活动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科普 > 科研技术

翡翠优化处理的研究进展
时间: 2013-05-30 13:56:40     文章来源: GTC您专业的珠宝技术顾问  作者:未知

天然宝玉石的人工改善,或称人工优化处理(Enhancement),是指除切磨和抛光外,用于改善宝玉石的外观(颜色、净度或特殊现象)、耐久性或可用性的所有方法,分为优化和处理两类。优化(optimization),指传统的、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使珠宝玉石潜在的美显示出

天然宝玉石的人工改善,或称人工优化处理(Enhancement),是指除切磨和抛光外,用于改善宝玉石的外观(颜色、净度或特殊现象)、耐久性或可用性的所有方法,分为优化和处理两类。优化(optimization),指传统的、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使珠宝玉石潜在的美显示出来的改善方法。处理(Treatment),指非传统的、尚不被人们接受的改善方法。经人工改善的翡翠仍属天然品,区别于人工合成翡翠和再造翡翠。优化处理翡翠的定名规则:根据我国现行珠宝玉石名称标准的规定,经优化的珠宝玉石定名时直接使用原名称,优化方法不在定名中反映;处理的宝玉石定名时在所对应珠宝玉石名称后加括号并注明“处理”二字,例如,翡翠(处理)。在珠宝玉石鉴定证书中还需加以附注说明描述具体处理方法。
翡翠的常见优化处理方法有:加热处理、漂白、漂白加充填处理、浸蜡浸油、染色(炝色)处理。

1.加热处理
加热处理的目的是使含铁矿物的黄色、棕色、褐色翡翠变成鲜艳的红色。基本原理是:选用经次生氧化作用的黄、黄褐或棕色的赌石皮壳部分材料,经加热使翡翠中所含的褐铁矿(Fe2O3·nH2O)脱水转变成赤铁矿而呈现红色,俗称“烤红”。在空气中加热即可,温度不需太高,而且要缓慢升温,当翡翠的颜色变为猪肝色时,开始缓慢降温,冷却之后就呈现红色。为获得鲜艳的红色,可将翡翠浸泡在漂白水中数小时进行氯化以增加艳丽程度。此法制作工序简单,设备要求不高。
经加热处理所得的红色与天然翡翠的红色的形成基本相同,一般不必区别,也不易区别。在鉴定特征方面,天然红色翡翠稍微透明一些,而加热所得的红色翡翠则有“干”的感觉。

2.漂白
这种方法应用得比较早,目的是去除杂质所产生的“脏色”和“黑”而提高透明度,从而增强翡翠的美和提高经济价值。一般“脏色”的主要成分是铁、锰的氧化物;“黑”的主要成分是角闪石,其次为铬铁矿、黄铁矿、磁铁矿等。在传统玉器加工中,漂白处理最古老的方法是浸酸梅汤,这在我国甚至有百年的历史,仅用于去除玉石表面杂色的铁、锰等氧化物。现代的漂白处理,在方法上有很大的进展,而且效果十分明显。其体方法是将翡翠浸在漂白溶液中,以去除存在于裂隙或硬玉矿物颗粒间的黑、褐、黄等杂色物质。最常用漂白剂是盐酸,其次还有氢氟酸或其它酸液,甚至王水。根据翡翠中所含的“脏色”和“黑”特征及所使用的漂白液的不同,有的只要浸泡几小时,有的却要浸泡几周的时间,并且要不断查看,直至“脏色”和“黑”去掉而且要确保对翡翠的结构没有产生太大的破坏。经过酸清洗的翡翠还要放在弱碱性溶液中进行中和反应,使进入缝隙中的酸液不再继续起作用。
轻度漂白处理没有使翡翠的整体结构发生改变,只是将样品表面的杂色去掉,但会轻微破坏翡翠表面的结构,一般不影响翡翠的耐久性,而严重的漂白处理就会使翡翠的结构破坏到一定深度,但还没有达到需要固结的程度。鉴定特征方面,轻度漂白不易发现,只在抛光样品的表面留下极细的裂纹。深度的漂白处理则在翡翠表面留下明显的裂纹,纵横交错,因为没有浸蜡和注胶,所以看上去发白,较干。如果翡翠的结构破坏程度很大,则需要进行充填处理。

3.漂白加充填处理
经漂白加充填处理的翡翠就是翡翠行内俗称的“B”货,这种处理方法已相当盛行,尤其是在台湾、香港及日本。漂白处理,是为了去黄、去黑等杂色,结构一般未被破坏。后来人们发现去黄、去黑的时间加长,可以提高翡翠的透明度。但从结构破坏程度上看,在溶解掉翡翠中的杂色和脏色的同时,也溶解掉了部分硬玉颗粒,将翡翠特有的较为致密的结构也破坏了,在颗粒之间出现较大、较多缝隙,有的甚至呈疏松的面包渣状,这种经严重漂白的翡翠必须进行充填固结处理才能使用。用于固结充填的胶结物种类很多而且变化很快,1985年以前是注蜡充填,短期内就会开裂冒白粉[4]。现在常用的是有机聚合物(环氧树脂、加拿大树胶、塑料和有机玻璃等),或聚合物与硬玉粉的混合物。近期,有可能采用折光率和翡翠相近的无机物(玻璃质)充填固结。据报道,某些“B”货采用氢氟酸或王水浸蚀,但没有完全去除掉黄和黑等脏色,而破坏了翡翠的结构使透明度提高。这样具有欺骗性,连黄、黑等杂色都没有去除,给人一种不应是“B”货的假象。
市场上还有一种被称为“B+C”货的翡翠,它的处理方法与“B”货翡翠基本相同,根本区别在于“B+C”货翡翠所用的充填物为有色物质,即将染料或颜料均匀地混合到无色的充填物中后,再进行固结充填。而“B”货翡翠则为无色充填。
漂白加充填处理的制作过程:
(1)选料:据资料显示,经漂白加充填处理的翡翠无论高档老坑种或低档花青种均有。最常用做“B”货的原料一般是颜色较绿的,但又价格便宜,颗粒较粗,水头较差,地张较脏,结构不很致密的翡翠。常选用做“B+C”货的材料,结构可以比较细致,半透明,可有氧化条件下形成的铁或钙质等杂质,但裂纹不能太多,光薄片下观察为等粒或不等粒镶嵌结构,最好为无色或稍有颜色。
(2)制作
①酸浸:颗粒越细,所需酸浸时间越长。用盐酸加温一般为15天(不加温时间会更长),用氢氟酸加温仅需数小时,就使翡翠紧密的结构破坏成松散的海棉状、豆腐渣状。有研究认为利用盐酸和NaOH溶液交替腐蚀,并在酸处理过程中采用浸泡和加热交替进行的方式效果更好。
②洗净:把酸浸后的翡翠用碱中和残余的酸,并用清水洗干净。某些制作方法则将翡翠在碱溶液中浸泡一个月左右,除了起中和残余酸的作用外,碱还会与翡翠中含有的钠辉石进行化学反应而使翡翠结构变得更加疏松,更利于充填。
③充填加固处理:将洗净后的翡翠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浸入有机固结物(环氧树脂或有机玻璃)中,并抽真空把疏松的翡翠空隙中的空气排尽,以便更好地注入充填物。然后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使充填物硬化而起到固结松散结构的作用。具体的制作工艺也有很大的变化,采用无机物充填固化的改善方法报道得非常少,而且更难于检测。
④抛光:将固化好的翡翠取出,按原来的形状抛光,去掉表面肉眼可见的充填物残余,便成了水头较好的翡翠处理品。
经此类方法改善的翡翠的鉴定特征:不见“翠性”或“翠性”不明显;折光率减小,光泽变暗;比重大多数变小,但也常见有与“A”货相同的;表面结构特征出现“网格状”和“沟渠状”绺裂和“桔皮效应”;“B+C”货的颜色不自然,发白,发呆,浮于表层;早期制做的此类产品绝大多数有荧光,但近期的均无荧光现象;红外光谱仪用于检测用有机物充填的产品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羟基的吸收峰),但对于近期的“B”货或用无机物充填的翡翠(处理)则无效。由于此类改善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于近期经漂白加充填处理翡翠的鉴定,研究得还比较浅。

4.浸蜡浸油
浸蜡浸油的目的是掩盖翡翠的裂纹,增加透明度,俗称“藏破”。此法常应用于裂纹较多、质地较差的翡翠原石或成品。具体做法是,把待处理的翡翠原石或成品,放入油或蜡的液体中,稍稍加温,浸泡,使油或蜡沿裂隙和微小缝隙渗入并填补于裂隙内,使裂纹显得不明显。经这种方法处理的翡翠不可能耐久,只是暂时掩盖了裂隙,增加了光的折射和反射能力而使透明度有所提高。当这种样品遇到酸性溶液就会发生变化,如果遇到高温也会使油或蜡溢出。浸蜡(或过蜡)的做法历史悠久,为一般人所接受,在玉器行内称为“A”货,但在宝石学的观点里,因为在天然宝石上添加了其他物质,因些亦视之为人工美化品,而非完全天然品。
经浸蜡浸油翡翠的鉴定特征有:光泽暗淡,呈明显的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热探针在显微镜下刺探,可以看到融化流动的油或蜡,也可产生少量烟和闻到油或蜡的气味;缓慢地在酒精灯上加热可使油或蜡出熔;红外光谱显示有机物吸收峰明显;紫外荧光反应:浸油的产品可有黄色荧光,浸蜡者可有蓝白色荧光。

5.染色(炝色)处理
经染色(炝色)处理的翡翠俗称“C”货,处理的目的是,使颜色浅或无色的翡翠变成所希望得到的颜色,如绿色、红色或紫色,甚至多种颜色同时出现。现在还常出现,分段染色和多次染色现象,多次染色也就是行内称的“色上加色”。染色的方法多种多样,是最原始、最常做的处理方法。其制作方法所用的染色剂有较大的变化,最初的染色液是无机盐溶液(铬盐、高锰酸盐、钴盐等)。早期用铬盐染色的翡翠,查尔西滤色镜下呈红色,成批的铬盐染色硬玉戒面,早于50年代就有发现。现今许多染色翡翠已不用铬盐,在查氏镜下的特征与天然翡翠相似,而且稳定性也较好,故查尔西滤色镜下反应只能作参考。过去的染色翡翠,可见染色剂沉淀于网状裂纹中,而现在的一些染不均匀浅绿色的硬玉翡翠手镯和挂件,色彩柔和,有一定的透明度,没有注胶,分光镜下吸收线清楚、敲击声、紫外荧光反应、查尔西滤色镜观察,都和天然翡翠基本一致。这类产品是用有机染料充填在微小孔隙中,染色部分整体带淡绿色,酷似天然颜色。
制作方法:一般选择有一定裂隙,颗粒较粗大的翡翠制作,裂隙也可以由人工方法产生。染色的一般做法是,首先将待染色的样品用稀酸清洗,干燥后放入有机染料(如氨基染料)或无机盐颜料的溶液中,稍微加热浸泡(浸泡时间视翡翠的大小和质地而定)。等翡翠染上颜色后,需要烘干上蜡以增加透明度,掩盖缝隙。炝色则是先将翡翠样品加热,使翡翠产生微小裂隙,然后迅速放入有色的染料或颜料的溶液中(焠火),这种方法可以减少浸泡时间,但颜色沿裂隙分布会显得比较明显。另外,还出现一种包括加热和高压两个步骤进行的染色法,首先是缓慢加热(加热不能太快,否则容易赞成翡翠破裂),使翡翠的微裂隙扩大,再以高压使色素扩散渗入整个翡翠表层。
耐久性及鉴定:染色(炝色)翡翠的耐久性较差,因为着色剂仅充填于颗粒之间和绺裂中,长期受光照或接触酸性、碱性液体时,染料会发生变化而使翡翠颜色发生变化。染色做工粗糙的翡翠很容易鉴别,但近期做工精细的染色品则很难辨别,必须依赖经验和仪器进行专业的鉴定才行。染色翡翠的特征有,颜色浮于表面,没有色根,呈丝网状分布,较大绺裂内颜色富集;利用吸收光谱特征及红外光谱特征;但高明的染色方法不断出现,使其鉴定特征也不断变化,在鉴定过程中经验和方法的综合应用显得很重要。天然翡翠的紫色也没有色根[12],故市场上常出现染色的翡翠制品。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色上加色”的翡翠酷似有“色根”,极难鉴别。

6.其它应用于翡翠的处理方法
翡翠的镀膜或称被覆处理,俗称“穿衣(Coating)”,使用粘结剂和绿色染料混合后,涂敷于翡翠表面而使翡翠呈现“绿”和“水”。这种处理品也不容易鉴别,但对于经验丰富的业内人士仅凭手感就能鉴别出来,故现已较少应用,此类制品常用于斯骗外行。据报道,辐照处理技术也应用于翡翠的致色,需要的辐照源强度大,时间长,总体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故较少应用。对于翡翠饰品,拼合的方法也适用,如把水好、色浅的硬玉用绿色粘合剂粘合在绿色低档硬玉或绿玻璃上,并进行镶嵌。另外,常见的方法还有在裂隙处“包金”和“镶金丝”的处理法。
总结,随着科技的进步,宝玉石的优化处理技术也日新月异。利用先进的优化处理技术对品质较差的翡翠原料进行改善,可以弥补日见短缺的优质翡翠资源,并不断促进珠宝科技的发展,同时“造假”技术也向珠宝鉴定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但目前,对于翡翠“种”、“水”、“色”从矿物物理学方面,模拟天然翡翠形成条件的改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点赞686
分享到:

关键词:
相关文章:
“3.15”共促消费公平丨GTC惠民福利来啦
蓝港实验室——GTC全新升级国际化珠宝实验室

相关文章
推荐